关于举办我校2025年度汉字创意设计大赛 暨首届AIGC创新设计大赛的通知
来源: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责编: 符志茵
发布时间:2025-05-08
浏览量:25
各二级学院:
汉字如同一座跨越千年的精神桥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品格。为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底蕴,弘扬传播汉字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文艺创造力,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同时探索AIGC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提升学生在智能设计时代的专业素养,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实践平台,经研究,学校决定举办2025年度汉字创意设计大赛暨首届AIGC创新设计大赛。
本次大赛立足汉字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双重视角,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汉字文化内涵,激活汉字文化当代生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突破学科边界,在传统文化基因与智能科技的碰撞中,培育跨领域设计思维与实践能力。为艺术设计注入创新动能,开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本届大赛以“明耻”为主题,“耻”即“恥”字,《说文解字》:“恥,辱也,从心耳声。”从《诗经》“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警醒,到朱熹“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的教诲。从辛弃疾挑灯看剑铭靖康之耻志复中原,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扬民族气节,“明耻”始终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的精神标尺。古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箴言,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回响。“明耻”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约束,更是凝聚社会正气、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它鞭策我们以史为鉴,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以耻为戒,在新时代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以知耻后勇的决心,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壮阔征程。
本届大赛以“明耻”为创意源点,鼓励参赛者以创意为笔,将“明耻”的千年积淀转化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风采的艺术作品,让古老的汉字在设计中焕发新生,诠释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担当。
二、组织机构
(一)本届大赛由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主办,设计艺术学院与创新创业学院承办,宣传部、教务处及各二级学院协办。
(二)大赛设立大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负责大赛的具体筹备和组织实施工作。具体名单如下:
组 委 会 主 任:李林平 云 曼
组委会常务副主任:李 佩 陈渤水
组 委 会 成 员:姜献生 孙永辉 熊秀峰 张春东
龚 为 杨 莹 李水亮 苏乃从
邓 欢 梁镨文 廖 汀 武鹏程
文春明 蓝龙君
三、参赛对象及形式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全体在校学生,参赛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赛。参赛人数为1-6人(含负责人),鼓励跨学院跨专业合作参赛。
四、作品形式及要求
(一)作品形式
以“明耻”的字形结构和文字内涵为创意源点,创作任意形式的艺术作品。
本届大赛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未来趋势以及文化传承,将不设置具体的参赛类别。支持鼓励学生利用人工智能(AIGC)技术进行融合创新,作品包括且不限于AIGC生成式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服装设计、绘画、书法、篆刻、雕塑、摄影、影视动画、舞蹈表演、模型制作、DIY创意手工等多种形式的参赛作品应征。
(二)作品要求
1.作品创作
(1)识别性
图片类参赛作品应清晰展现字形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巧妙体现作品与主题“明耻”的关联性。视频类参赛作品不强制要求字形结构的体现,但需通过画面语言清晰传达主题内涵。
(2)内涵挖掘
作品需围绕“明耻”主题展开创作,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创作者对该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体现汉字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3)美感及完整性
作品需展现较高美学价值,并充分表达作品概念与特色,不必拘泥于一种特定艺术形式,但要求注重整体美感统一。作品必须传达出完整的设计意图,具备阐释其思想内涵的完整度。
(4)技术及创新性
作品的构思、功能及素材需具有原创性。鼓励在形式上大胆创新,积极运用AIGC生成工具及技术融合,探索汉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同时,鼓励将中华汉字文化与各国文化相结合,展现文化碰撞与思想交流,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2.作品规格
比赛分为四个组别,分别是:
(1)图片类别
图片类作品可以是单幅或系列形式,系列作品不得超过3张,并且为同一主题作品。图片格式为JPG或GIF,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建议尺寸为A3(297×420mm),单个文件不大于5MB,并填写作品名称和设计说明。
(2)视频类别
视频格式为MP4或GIF,时长不超过1分钟,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B,分辨率不低于720p,横竖版视频皆可,并填写作品名称和设计说明。
(3)AIGC图片类别
AIGC图片类作品可以是单幅或系列形式,系列作品不得超过3张,并且为同一主题作品。图片格式为JPG或GIF,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建议尺寸为A3(297×420mm),单个文件不大于5MB,并填写作品名称和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要求:人工智能AIGC图片类作品还需提交创作过程文档(PDF格式),包含AIGC技术说明及使用工具名称(如Deep Seek、即梦、通义万相、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ChatGPT等)、创作流程的Prompt指令、参数设置截图、AI生成的关键中间成果(如草图、3D模型、场景生成等)以及阐述AI在概念生成、优化迭代或跨学科协作中的具体作用。还应详细说明AI生成图片的用途,如用于海报、插画等。
注:由于大赛系统暂不支持PDF文件的直接提交,AIGC图片类别参赛者需在系统中提交作品的同时,将创作过程说明的PDF文档发送至大赛指定邮箱:byhzcysjds2022@126.com。邮件主题请注明“参赛组别-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并在邮件正文中附上参赛者的联系方式(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请确保提交的PDF文档与系统中填写的信息内容一致,以便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AIGC视频类别
AIGC视频类作品格式为MP4或GIF,时长不超过1分钟,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B,分辨率不低于720p,横竖版视频皆可,并填写作品名称和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要求:人工智能AIGC视频类作品还需提交创作过程文档(PDF格式)。文档应详细记录视频创作的全过程,包括AI工具的使用、模型选择、生成路径、初期脚本、分镜设计等,并提供关键帧的截图或关键场景的描述,以展示AI在视频创作中的具体应用。参赛者应提供视频的原始素材(如AI生成的动画片段、特效元素等),原始素材格式建议为常见格式(如PNG、MOV等),数量应能清晰展示创作过程,以证明作品的原创性和AI技术的应用程度。
注:由于大赛系统暂不支持PDF文件的直接提交,AIGC视频类别参赛者需在系统中提交作品的同时,将创作过程说明的PDF文档发送至大赛指定邮箱:byhzcysjds2022@126.com。邮件主题请注明“参赛组别-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并在邮件正文中附上参赛者的联系方式(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请确保提交的PDF文档与系统中填写的信息内容一致,以便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大赛日程
(一)作品提交截止时间:6月8日22:00止
(二)评审:7月-8月
(三)网络人气奖评选:待定
(四)结果公示:待定
(五)颁奖及展播:待定
六、作品提交方式
所有参赛作品均以线上形式提交,具体提交方式及流程请参考附件1。
注:由于大赛系统暂不支持PDF文件的直接提交,所有AIGC类作品参赛者需在系统中提交作品的同时,将创作过程说明的PDF文档发送至大赛指定邮箱:byhzcysjds2022@126.com。邮件主题请注明“参赛组别-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并在邮件正文中附上参赛者的联系方式(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请确保提交的PDF文档与系统中填写的信息内容一致,以便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评审规则
(一)初评: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团,根据评审规则,对投稿作品按照参赛组别、作品形式的不同,遴选优秀作品进入复评。
(二)复评:邀请校内、外不同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团,根据评审规则,对通过初评的优秀作品进行评审,从中评选出100—200件作品进入终评与网络人气奖的评选。
(三)终评:邀请校内、外不同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团,根据评审规则,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四)网评:复评结束后将开启网络人气奖评选通道,学校将通过复评的作品进行公开网络投票,共评选出5项网络人气奖。
八、奖项设置
奖项级别
|
获奖数量(项)
|
奖励
|
一等奖
|
5
|
1000元、获奖证书
|
二等奖
|
10
|
500元、获奖证书
|
三等奖
|
20
|
300元、获奖证书
|
优秀奖
|
若干
|
获奖证书
|
网络人气奖
|
5
|
奖品、获奖证书
|
优秀指导教师奖
|
若干
|
获奖证书
|
九、学分认定
汉字创意设计大赛和书法大赛共同构成了《汉字书法与创意实践》课程,以课赛一体形式作为必修课纳入2022级、2023级和2024级人才培养方案人文素养通识模块,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参加汉字创意设计大赛和书法大赛获取学分,每个比赛0.25学分,共0.5个必修学分。
十、注意事项
(一)所有参赛者以系统上提交的资料为准,请慎重填写,主办方将依此评选、颁发获奖证书。
(二)参赛作品紧扣主题要求,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思想文化内涵丰富,价值取向正确鲜明,若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内容低俗等情况,一经查实,取消参赛资格,并由参赛者自行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三)参赛团队由负责人进行报名并上传作品,所有参赛者作为负责人时只能参赛一次,作为团队成员时可参与多个团队的作品创作。图片类作品可以单幅或系列形式参加,以系列形式参加的作品最多上传3张,视频类作品最多上传1个视频。
(四)报名截止后,将无法再修改作品名称、参赛者姓名、团队成员、指导教师等信息,请参赛者慎重填写。
(五)请所有参赛团队保留好参赛作品原件,根据赛程需要,大赛工作人员将向团队收取高清版原件作为最终评审材料。
(六)参赛作品报名后,需要接受大赛组委会针对“原创性”的严格审核,如有抄袭或侵权嫌疑,一经查实,取消参赛资格。
(七)本次大赛所有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者所有,大赛组委会拥有参赛作品的非盈利使用权。大赛主、承办单位在对外宣传活动中可免费使用参赛作品(包括媒体宣传、出版物、展览、网站等),参赛者一经参赛则视为同意此项条款。
十一、未尽事宜
(一)所有参赛者可登录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赛事相关信息。
(二)为便于参赛者理解本届大赛主题、作品形式、作品要求,大赛组委会向参赛者提供可参考作品(详见附件2)。
(三)其他未尽事宜由大赛组委会另行通知。
(四)服务咨询
1.设计艺术学院教师联系方式:
苏老师(电话:157-7796-4544;QQ:2286961748),韩老师(电话:139-7798-1546;QQ:2038013713)。
2.创新创业学院教师联系方式:
蓝老师(电话:180-7796-9379;QQ:2553360093),云老师(电话:181-0779-0609;QQ:412488792)。
QQ群:1044313983(北艺25年汉创大赛01群),1044318703(北艺25年汉创大赛02群),1042727940(北艺25年汉创大赛03群)。建议各团队一名代表加群,禁止重复加群。
附件:1.具体提交方式及流程
2.参考作品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2025年5月8日